表面是积分,背后是金矿~ 为啥北美航司和银行如此紧密地合作呢?
点击上方蓝字,关注“北美票帝”,不然会错过很多很多哦!
让我们从一件最常见的事说起:你用航空公司联名信用卡买了一杯奶茶,银行从商户那里收取手续费,然后拿其中一部分以积分的形式给你。而这些积分,是从航空公司手里“买”来的。
看上去你赚了积分,实则银行获得了你的消费数据和忠诚度,航空公司则卖出了一堆自己想印多少印多少的“里程”,获得现金流。
这个系统运行得非常高效:
1)银行靠刷卡手续费赚钱(美国接近3%,大大高于欧洲的0.3%),外加用户的利息;
2)航司靠卖里程获得高利润而稳定的收入;
3)消费者则获得积分奖励,愿意持续用卡、飞行。
表面是三方得利,但其实最赚钱的是航司和银行。消费者能否“回血”,取决于你用积分换了什么、值不值。
你以为只是在用卡攒积分,其实正参与一个庞大的金融闭环(“几万亿的大项目”)。航空公司通过卖积分创造利润; 银行通过奖励积分换取用户忠诚; 消费者为了积分而不断用卡和飞行。这套系统运作至今几十年,不完美,但稳定;有瑕疵,但高效。而你手里的那张联名信用卡,看似只是个旅客工具,实则已经成为整个航空行业最坚实的利润支柱之一。




当然,也不是所有人都满意这种模式。
近年来,美国一些立法者提出,要限制信用卡手续费,降低商户成本。理论上,这样可以让终端商品降价,消费者受益。
但现实远没有那么简单。以往的美国借记卡改革就证明了:限制银行收入后,银行从其他渠道开始收更多月费、提高存款门槛,增加各类手续费(比如支票本收钱,借记卡制卡费等),消费者并没省到钱,反而失去了很多原有的权益。而商品有没有降价,结果是显而易见的……
如果对信用卡做类似改革,如限制刷卡费率等:1)银行可能减少积分奖励;2)航司失去卖里程的现金流;3)消费者不但积分缩水,还可能面对更贵的票价。顺便提一句,航空公司靠纯运输的盈利可能是负的。
就连反对联名卡制度的人也承认,贸然破坏这个系统,会让整个航空生态链产生连锁反应。
2024年底,美国交通部曾经要求审查美联航、达美航空、美航和西南航空的积分体系,但这事儿随着民主党政府的下台而没了后文……
票帝点评
从消费者角度看,我们确实享受到了不少福利:优先登机、免费托运、升舱、兑换机票……但所有这一切,背后都是银行和航司精心设计的“高效返利模型”。
你正在用哪家航空公司的信用卡?积分换票值不值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经验与心得!
无论怎么说,持有联名信用卡的你,可以在简历上,多写一句“长期参与过百亿美金大项目” (狗头
INFO
